做“好日子”的“擺渡人” ——記全國五一巾幗標兵謝琳

2024-03-21 08:58:58    淮北新聞網(wǎng)



“受父親的影響,我從小喜歡工程機械,長大后我選擇了貨車司機這一個職業(yè),一干就是30多年。我常年奔波在外,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,經(jīng)常會受到各種人的幫助,我也隨時隨地準備幫助他人……”3月7日,在市總工會女職工崗位風采展示活動中,55歲的謝琳站在宣講臺上侃侃而談,明媚的笑容里洋溢著成熟女性的自信。

從長三角到新疆霍爾果斯口岸,由西向東橫穿中國,5000公里左右的路程。不堵車、不遇惡劣天氣,來回一趟需要12天左右。這條線路,謝琳一人一車,一年至少跑16趟,約16萬公里。

“2003年,我第一次送貨到新疆,就徹底愛上了那里。手握方向盤,入目處是無邊的大沙漠,耳邊是激蕩的音樂,心是自由自在,這種感覺孤獨又美妙?!彼穆曇袈詭粏?。

如今,她駕駛里程已達500多萬公里,約等于繞赤道125圈。跑新疆的線路占總里程的95%。新疆霍爾果斯,古為絲綢之路要沖,今為“一帶一路”沿線重要窗口。一次通關,調(diào)度員對她說,班列和中轉(zhuǎn)大貨車就是現(xiàn)在的“鋼鐵駝隊”,謝琳爽朗地回應著:“能為‘一帶一路’合作出份力,我太自豪了!”

這份自豪,還來自于她的感受。隨著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深入推進,運送貨品日益豐富、貨運道路更加通暢,道路兩邊的景物也在日新月異地發(fā)生著變化。

去年初,謝琳拉了一車28噸發(fā)電板,從安徽滁州運到新疆庫車光伏能源項目工地。戈壁灘上的建設工地一眼望不到邊,卸貨工告訴她,江蘇、浙江還有幾百輛車要來……“隨著我國經(jīng)濟的迅猛發(fā)展,現(xiàn)代化和工業(yè)化進程的不斷加速,我把各種物資運送到四面八方,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幸福。我覺著自己在做‘好日子’的‘擺渡人’,城市的發(fā)展我也出了一份力,心里真覺著美滋滋的?!?/span>

作為一名貨車司機,謝琳始終在路上?!奥飞蠒龅礁鞣N困難,接受了各種幫助,我也在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。”

2016年,謝琳運送一批金礦設備到西藏阿里返回途中,貨車的渦輪增壓機壞了,撥打報修電話,配件要5天之后才能送到。周邊荒涼無人,等了3天救援還沒來。車上吃的東西越來越少,飲用水也沒了,謝琳感受了無助和一絲恐懼。她幸運地碰到了自駕西藏的摩托車隊,領隊拿出自己的保溫水壺,給她倒了一杯水,又用對講機通知后面的隊員。之后每個人騎到她面前時,就給她一杯水,一句話都沒多說?!拔铱吹剿麄冘嚿喜逯熳?,寫著:武漢?!?/span>

都說滴水之恩,涌泉相報。謝琳沒辦法涌泉相報,就2020年1月27日武漢急需醫(yī)療物資支援,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。

第一次救援結(jié)束從武漢返回后,她一個人在車上自我隔離,吃了半個月的泡面。隔離期滿,物流公司再次聯(lián)系謝琳是否愿意再去武漢,運送一批從瑞典加急采購回國的呼吸機——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。帶足了泡面和咖啡趕到上海浦東機場等物資,當時國際物流運力不足,等了四五天才拿到物資,隨后再次馬不停蹄馳援武漢。中途每隔四個小時休息二十分鐘,謝琳一刻也不敢多耽擱,運來的130臺無創(chuàng)通氣呼吸機被送到武漢多家醫(yī)院,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……

2020年7月,謝琳駕駛著重型卡車,“單槍匹馬”從山東北上,跨越內(nèi)蒙古,沿京新高速公路獨自“長征”4300多公里后抵達新疆,貨箱里載著29噸抗疫所需的建筑板材;2022年3月,謝琳在去新疆的途中毅然決定去往上海運輸物資,她準備了足夠一個人吃兩個月的食物和水,從杭州運貨到達烏魯木齊之后,再載著30噸抗疫物資,四天四夜駕車4000公里馳援上海。

2023年12月18日,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(fā)生6.2級地震,甘肅和青海部分地區(qū)受災嚴重。地震發(fā)生后,謝琳和幾名卡友前往甘肅積石山運送救災物資,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這些年,謝琳單人單車無數(shù)次奔赴在各地區(qū)運送物資,拉的貨在變,車走的路也在變,但駕駛室一直都是她的“家”。

“我很幸運,由于這些獨特的經(jīng)歷,我有幸加入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,當選成為安徽省人大代表,還榮獲了‘全國五一巾幗標兵’‘全國最美貨車司機’‘淮北好人’等多個稱號……”謝琳的笑容里多了靦腆,眼神卻愈發(fā)地明亮。

■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楊夢琦

視頻新聞
Copyright ? 2016 - 2020 79ob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皖ICP備14005324號-2 皖網(wǎng)宣備07004號 皖公網(wǎng)安備34060002020003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4120210006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232006
版權所有:淮北市傳媒中心